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,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,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,更加注重高效協同,更加注重產業更新,更加注重人海和諧,更加注重合作共贏。在全球航運業綠色轉型與智能革命的浪潮中,激活航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“核心引擎”。光明網推出《經濟光明論·聚焦航運新質生產力》系列稿件,邀請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度解讀與亮點剖析,共同勾勒航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藍圖。
光明網訊(記者 陶媛)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推進中國式現代化,科技要打頭陣。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。近年來,我國不斷加強國際海運的改革創新、科技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,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,基本建成行業高質量發展體系。
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柳鵬介紹,一方面,船舶的建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。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甲醇雙燃料船用發動機應用于16000TEU集裝箱船,國產首艘大型油輪開啟商業運營。另一方面,自主可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。自主可控碼頭的生產作業系統、底層操作系統數據庫得到應用,國際海運戰略通道和支點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。同時,新質生產力不斷快速發展。我國掌握了自動化碼頭的設計建造、裝備制造、系統集成和運營全鏈條的成套核心技術。“珠海云”“新紅磚”等智能船舶先后下水運營,關鍵技術總體與國際并跑。
然而,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,國際海域仍有諸多變化,發展的不確定性、不穩定性顯著增強。“面對國際海運格局、貿易格局乃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大調整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帶來的重大影響,以及行業綠色轉型產生的迫切訴求,我們也要看到在新形勢下,我國國際海運存在的問題和痛點。”柳鵬舉例提到,一是重要國際通道的監測預警和控制能力仍顯不足,戰略物資運輸的保障能力、海運的安全韌性亟待提升。二是部分遠洋氣象導航設備、港口重要專業設備的電控系統還存在“卡脖子”問題。三是現代航運服務業的總體水平不高,配置全球的航運要素和資源能力有待增強。四是國際海運的標準規則的話語權仍有待提高。同時,我國國際海運面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、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、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、北極航道開拓應用等四大機遇。
因此,科技創新賦能海運新質生產力成為戰略選擇。“我們要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,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。”柳鵬建議,通過5個強化來增強國際海運發展的先進性、引領性、安全韌性、可持續性和保障性,構建海運新優勢。
強化科技攻關,增強發展的先進性
一是培育海運新質生產力,開展“人工智能+船舶”“人工智能+港口”“人工智能+海事”“人工智能+集裝箱”等行動,構建算法庫,形成高質量的數據集、工具鏈和海運垂直領域大模型,不斷豐富應用場景。二是加強重大技術的突破,強化極地航行船舶、新能源船舶的自主設計建造能力。同時,加快傳統碼頭的自動化改造、數字化轉型,推動向智慧港口2.0版升級。三是加強關鍵裝備的研發,加快船舶智能系泊、智能導航終端、港口巡檢和應急智能機器人等新裝備的研發應用。
強化標準規則的作用,增強發展的引領性
一是加快重點領域標準建設,并完善海運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。二是推動標準的國際化,加強海運標準英文版的翻譯和推廣使用。同時,發揮國際標準化組織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港口碼頭分委會的作用,編制港口領域的國際標準,更好地引領國際海運的標準制定。三是深入參與國際規則制定,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,著力提升國際海運的話語權。
強化問題導向,增強發展的安全韌性
一是強化戰略通道和支點的監測預警,推進岸基壓制網絡,實現岸基和衛星系統的對接,強化全球重點海域的態勢感知和快速反應。二是著力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,加快遠洋船舶的氣象導航關鍵技術攻堅,實現港口設備公共系統的自主可控。三是突破瓶頸堵點,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實施港航企業航線網絡的快速恢復,適應國際海運貿易格局的重大調整。
強化開放合作,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
一是推進合作基地的建設,強化與國外科研機構在污染防治、安全應急等領域的合作。二是加強共建國際綠色航運走廊,助推中歐港口深化低碳合作。作為國際海事組織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,綠色航運走廊將通過港口、航運企業和政府多方協作,在特定航線上推廣零碳技術、清潔燃料和智能管理,引領港航業綠色變革。三是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,推動建立船舶綠色燃料創新產業聯盟,布局建設綠色燃料加注中心和儲運網絡。
強化要素支撐,增強發展的保障性
一是積極推進海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發展。圍繞國際海運的重大問題、重大工程,強化科研院校與港航企業的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。二是加強海運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建設。依托國家重點科技研發項目等,以領軍人才培育與創新體系建設作為突破口,不斷健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體系。三是提升全球航運要素和資源配置的能力,深化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改革,打造世界一流的航交所和國際航運中心。
“促進國際海運的高端發展,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。我們要積極地識變、應變、求變,牢牢地把握發展的主動權,著力培育新質生產力,構建海運的新競爭優勢,加快譜寫交通強國的新篇章。”柳鵬說。